法律知识

对“到此一游”说不

2013-10-17 09:3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劳动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很多人将中国人的到此一游现象与中国的题壁传统类比。小编认为这两者怎么可以相提并论,一个是被人鄙视的活生生的不文明现象,另一个则是供观赏研究的中国历史文化。按照小编的理解,到此一游的现象应该被吐...

  很多人将中国人的“到此一游”现象与中国的题壁传统类比。小编认为这两者怎么可以相提并论,一个是被人鄙视的活生生的不文明现象,另一个则是供观赏研究的中国历史文化。按照小编的理解,“到此一游”的现象应该被吐槽、被正视,因为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上升到国度的层面,每一个公民应该从做好自身开始,保护我们人类社会共同的环境以及历史文化。

[page]【什么是中国式“到此一游”?】[/page]

【什么是中国式“到此一游”?】

  一、“到此一游”到底是谁发明的?

  1、国人总爱涂鸦“到此一游”的字样,根源在哪?

  话说,国人越来越缺乏“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点痕迹”的豁达,国人到了一个地方,总爱留下点痕迹,这是一种本能吗?原来这是国民们从古代名人们喜欢赋诗题壁中的残留习惯。如果细心的话,你可以在西安碑林门口有玻璃罩保护的方碑上,看到1400年前游人在碑上留下的“某某某到此一游”,可见,国人乱涂鸦的陋习是源远流长了,可是这习惯并不能流芳百世,相反,这给我们的国度抹黑了不少,有遗臭万年之嫌。连总理都忍不住站出来说了一句“中國游客要守法”。面子很重要,总不能丢脸丢到外国去了吧。

  2、“到此一游”,原来真的有根可循

  据可考证资料显示,“到此一游”最早出现于《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二、别让“到此一游”成为风潮

  1、“到此一游”国内涂鸦大吐槽

  赵大根台湾刻字

  2009年3月27日,江苏常州一名游客参加台湾旅游时,在岛内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中国常州赵根大”字样。台湾媒体将此事报道后,消息不胫而走。最后,赵根大通过媒体公开道歉才为此事画上句号。

  帕劳潜水扔烟盒

  影星黄渤发布微博:那日帕劳潜水,正为上帝的奇作美景唏嘘不已,突看见水面漂浮一烟盒,心中暗骂哪来的无德之人,这么干净的水怎丢得下手!突然看见烟盒上两个大字"(中华)"!

  故宫喊梁齐齐剁手

  今年2月,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这两天,一条微博引来众人关注。由于没能“人赃并获”,气愤之下颜先生将此事发到微博上,随后立刻引来“骂声一片”,网友纷纷谴责该游客“太缺德”,甚至扬言要“人肉”此人。

  长城墙面的被“毁容”

  2005年5月19日,两名游客用钥匙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一城台的内墙上刻字。每天有大量中外游客来八达岭长城游览,但一些不自觉的游客缺乏保护文物的意识和公德,将自己的名字或“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字刻在长城城墙上,长城墙面已经被“毁容”。

  2、“到此一游”丢脸丢到国外了

  港媒记者敦煌壁画刻字

  有网友在微博上贴出照片,敦煌壁画上出现“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的涂鸦。香港文汇报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现在单位没有这个人,并谴责了“宋寅”的行为。

  埃及神庙里的“到此一游”

  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浮雕上看到“丁锦昊到此一游”,中国汉字,就这样出现在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埃及古迹上让人感到羞愧。此事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中国式“到此一游”再次受到声讨,这一从80年代悄然兴起的四个字早已遍布中国大小景点,成为景点的“牛皮癣”。而古人游历名胜,题诗作赋,留驻至今成为文化古迹,千古流芳。

  三、小小涂鸦,大大危害

  1、历史文物:爱我请别伤害我

  “到此一游”此种恶习行为固然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是用来阅读和保护的,而不是用作玩物对待的,大到历史遗址,小到花花草草,一瞬间的满足导致的破坏是无法想象的。别让你的双手制造更多景点的“牛皮癣”。

  一些文物古建里,有我们的血脉,有我们民族的DNA。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他们没有得到保护,甚至被破坏,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文物是无价的,但是保护文物却需要巨大的投入。现在保护文物的一大难题恰恰就是差钱,文物保护经费缺乏,又没有制度性的资金保障,文物保护从何谈起,就算最基本的对待也得不到,人性的彰显不仅仅是对人,还有我们的根本-我们的历史。

  2、法律法规:“到此一游”,请别无视我的存在

  针对游客在历史壁画等行为的涂鸦,我国有明确的规定来规范这种行为,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罚款苏俄为200以下。如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公安部可对实施破坏者给予拘留,严重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皮怀着进行赔偿。可是很多人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挑衅,有法不依的行为应该得到谴责。

  3、国人陋习尽显无遗

  很可笑的是,“到此一游”的涂鸦只是国人陋习的冰山一角,而由此涂鸦引申出来的国人陋习令人嗤之以鼻,大家一起来反省下要改正的以下恶习。

  【十大陋习】

  1、大声喧哗2、乱扔垃圾3、随地吐痰4、不遵守秩序 5、破坏文物

  6、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7、不保护环境8、吃自助餐浪费9、不经过他人允许随意拍照

  10、衣冠不整参观庙宇或博物馆

  4、“到此一游”事件是个人之耻也是国人之耻

  丢脸丢过国外了,要不得。请记住,出去你就是中国。

  一个人出了国,就不再是普通的个人,他的一言一行,必然和国家的形象相关。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有一个外国人在我们的文物上刻了字,我们必然会骂那个国家,对那个国家的印象都会变差,而不会仅仅骂那个个体的人。人同此心,简单地说这是个人行为也不合适,别人也不会这么看。

  在文物上刻字,是不文明的,还有可能触犯法律,舆论的关注很有必要。有观点认为,在景区看到“到此一游”,是很平常的,没必要因为事情发生在国外,就小题大做。其实不然,不文明的行为,不会因为司空见惯,就改变性质。相反,漠视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这起刻字事件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丢人丢到了国外”,不会 像国内的同类行为那样,被轻易忽略。这恰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反思本身也来源于问题的长期积累,有必要引起重视。

[page]【“到此一游”为何屡禁不止?】[/page]

【“到此一游”为何屡禁不止?】

  一、“到此一游”的历史动因

  一说到“到此一游”,十有八九国人会想到《西游记》,于是有人戏称国人都是被在如来佛祖手里题字的猴子给带坏了。这当然是戏谑的说法,其实说的是中国古代就有“源远流长”的“到此一游”传统。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风景名胜里题字留名。有很多人试图区分古代的“墨宝”和普通的“到此一游”,认为前者的留名是和名胜古迹融为一体,本身格调高雅,为名胜增色。然而,专门研究涂鸦文化的台湾学者毕恒达在桂林迭彩山的石壁上看到这样的刻字:“北京右府差百户李玺到广西公干,正德二年九月二十日游此”。可见没才气的人也就是要“到此一游”。 有人说,上行下效,社会中的上层人士都这么做,民间自然也会形成如此的风气。

  当代中国最早被关注的“到此一游景区”,恐怕非长城莫属。有机构统计发现,最早的留名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就说,这种不好的风气在解放前即使有也不会太多。“大串联”(指文革时期青少年在全国进行革命串联)应该是个高峰。因为“那个时候许许多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走到全国各地,比如他们到了北京看到长城、故宫等名胜,便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于是自然就想到要留下自己的名字,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这是可以想象的,在那个时候出门远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认为,由此开始,“到此一游”最终就变成了个普遍现象。

  总结:古代的题壁文化与上个世纪的“大串联”可能带来给人们效仿的历史诱因。

  二、“到此一游”的社会环境动因

  2008年,日本社会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到此一游”事件。日本一位高中棒球教练和分属几个不同大学的一群学生在游览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古迹圣母百花大教堂时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教堂的大理石墙壁上。过了没多久,一位日本游客来这里参观,看到这些涂鸦非常地愤慨。于是他把这些日本名字都给拍了下来,然后以匿名的方式将照片寄到了这些游客的学校。日本媒体迅速跟进报道了此事。有3名学生受到的处罚较轻,他们写了道歉信,被勒令停学两周,并接受了多次训导。另一位女大学生则被校长直接带着去了佛罗伦萨,在当地的市长办公厅向教堂负责人道歉。此事弄得教堂负责人半感动半疑惑,因为历史悠久的教堂一直被“到此一游”所困扰。日本游客是来道歉的第一人。而那位教练,直接辞职谢罪了。

  有报道就指出,在日本社会,对公共空间的干净整洁非常重视,更不用说是历史文化遗产了。所以,全社会对这几个日本人“口诛笔伐”,认为丢了日本人的脸。其实,如果在日本国内,他们大概没有胆子在名胜古迹涂鸦的,为什么在意大利就敢呢?这是因为这个教堂有太多人在涂鸦了,那位新婚不久的棒球教练还被告知这么做能够带来幸福,所以在“别人做我也能做”的思想下,离开了规则的约束(这个规则不单是法律),仅靠靠个人觉悟来抵制不文明行为真的很难。而大部分人也不是蓄意去涂鸦寻求刺激,反而是“从众心理”在作祟。由此可见,要杜绝在古迹涂鸦这种不文明行为需要做的是社会环境的建设,而不能单纯地指望“个人觉悟”。

  那么,我国的法律有问题吗?其实在《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乃至《刑法》中也都有相关的法条。主要还是在落实上。当然,不要说执法,就是教育上也存在问题。比如有记者就“到此一游”采访过法国青年,他们说从小就被父母老师带去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文物的价值,而到了大一些了,还从法律的层面理解了在文物上涂鸦的可能后果。遗憾的是,本次事件中,孩子的妈妈就说,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乱涂乱画是不对的。

  总结:个人道德觉悟敌不过“环境”,人有法不责众的侥幸。

  三、自我反省:不应该如此没素质、缺教养

  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不能正视自已,总在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和理由,还自以为是。

  面对“到此一游”的现象,知名社会学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喜欢刻“到此一游”是一种没素质、缺教养的表现。国人往往出于想出名的心理,以为刻上字会出名,但是刻上名字别人也不知道你是谁,反而折射出自身的无知和不文明。

  四、社会的反省:旅游或因过度开发带来的恶果

  据全国旅游局10月7日公布的信息,今年的这个黄金周,游客出行意愿高涨,出行人数再创新高。仅仅在10月2日到5日期间,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先后迎来旅游接待最高峰。在旅游人数创新高的同时,由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自然也水涨船高。

  但在整个假日期间,一些旅游景点出现的新闻已经不再是游客们面对美景的享受,而是他们走不进旅游点,住不到宾馆,吃不上热饭,甚至无处解决个人卫生问题的抱怨,而由此带来的对当地环境的破坏更是使游客们背负了文明素质比较差的骂名。这已经是每个黄金周的例行“招牌菜”,每次节后盘点,游客们的素质总是成为舆论所指。其实,要求一个游客在那种高度嘈杂、高度混乱的环境里还能够保持良好的素质,这不是每个游客都能够做到的。需要反思的是这种旅游热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对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损害,以及对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的破坏。

  旅游被作为一种“无烟工业”受到了推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了这一理念,旅游经济很快作为各地政府大力开发的一个投资重点。一些原来被埋没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以后,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也使国人丰富了旅游享受的途径。但是,当大量的风景名胜区被政府作为拉动GDP的一个“聚宝盆”来使用的时候,一些旅游资源出现了过度开发的倾向,为了接待蜂拥而至的游客,风景名胜所在地大量兴建索道和宾馆、饭店,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破坏。因此,目前出现的旅游热,如果只是满足了当地政府增加GDP的需要,即它带给游客的充其量只能是“到此一游”的满足感,至于古人所崇尚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好心态,就只能成为一种传说了。

  每一次黄金周所出现的旅游乱象,是旅游经济过度开发后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而由国家将法定假日与双休日集中在一起而出现的黄金周,更是直接服务于旅游产业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这种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说与假期所倡导的休闲精神是不相一致的。作为政府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改变对黄金周的过度利用,引导民众以多种方式度假休闲,减轻风景名胜区在节日期间的压力。这需要一系列制度的安排,比如,国家的法定假日是否有必要与前后两个双休日合并就值得重新考虑。

  “到此一游”引发的社会反响,可算是在文明出游方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一行被视为“国人耻辱”的中文字之所以会出现,社会的熏陶和教育的失职都脱不了干系。

[page]【“到此一游”该退出国民的生活圈】[/page]

【“到此一游”该退出国民的生活圈】

  一、法律:是行为之底线

  对待“到此一游”的恶习行为,法律的规范显得非常重要。道德的推进需要法律的助力。可喜的是,我国第一部旅游法在2013年4月25日已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将在10月1日起施行。旅游法第13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 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这是立法上的进步。有了法律明文的约束,“到此一游”的恶习将会受到制约,逐步缓解。

  二、熟读公约、指南,公德自在人心

  【国内旅游文明公约】

  1、维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2、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

  3、保护生态环境。不踩踏绿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实,不追捉、投打、乱喂动物。

  4、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

  5、爱惜公共设施。不污损客房用品,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电,用餐不浪费。

  6、尊重别人权利。不强行和外宾合影,不对着别人打喷嚏,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尊重各民族宗教习俗。

  7、讲究以礼待人。衣着整洁得体,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礼让老幼病残,礼让女士;不讲粗话。

  8、提倡健康娱乐。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拒绝黄、赌、毒。

  【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注重礼仪,保持尊严。

  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衣着得体,请勿喧哗。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女士优先,礼貌谦让。

  出行办事,遵守时间;排队有序,不越黄线。

  文明住宿,不损用品;安静用餐,请勿浪费。

  健康娱乐,有益身心;赌博色情,坚决拒绝。

  参观游览,遵守规定;习俗禁忌,切勿冒犯。

  遇有疑难,咨询领馆;文明出行,一路平安。

  三、提倡理性留念方式

  国人为了满足所谓的猎奇心理,有很多方式可以宣泄。

  1、 微信微博的定位标记留念,只需要拍下照片@亲友便可。

  2、 购买纪念品,实实在在的纪念品既可以供自己赏玩,也能赠送亲友,彰显面子。

  3、 最直接的拍照留念,记录最美的瞬间,定格瞬间的美好。

  4、 设立电子涂鸦墙,供游客写“到此一游”,既环保又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近日,黄鹤楼设电子涂鸦墙 供游客写“到此一游”的举措是一个非常大胆创新的尝试。

  

  四“到此一游”的名人面面观

  注意:纠正“到此一游”,批评也要文明

  俞敏洪

  孩子犯错,主要错在成人,孩子有样学样。到中国每一个旅游点,都是“到此一游”的字样。在国外写了大家知道羞耻,为什么在国内就不知道羞耻呢。我们应该学会先爱护自己的文物,应该懂得在自己脸上写字也是羞耻。孩子可以原谅,大人应该进步。

  王少磊

  文物刻字,人肉搜索,价值判断和价值秩序都不难做出。丁锦昊议题,如实折射了国人伦理水平。在南京,大喇叭对成人吆喝“不要创红灯”,青奥会的动听宣传背后,男人们仍然尿不到便池里。至于选择安全议题集体批斗,更是传统。

  路一鸣

  对国人而言,培养"公德"心尤其重要,也尤其困难。我曾经在乐山大佛脚下看见一个正在刻字的中年妇女,当我制止她时,她的回应是"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啊!"从法老到普通人,每个人都向往永恒,法老建金字塔、神庙,普通人在永恒建筑上刻字。

  武大沈阳

  刻下“到此一游”被人肉。这好不好,当然好!不人肉,就没有道歉,没有舆情震荡,也没有社会反思。但人肉也须适可而止,黑小学官网,能矫正游客陋习?用网络强力来遏制现实陋习是好事,但往前迈一步,强力变暴力,就会出现舆论焦点转移,反效果。

[page]【编后语】[/page]

编后语】

  这种“到此一游”的陋习确实值得反思,他暴露的不仅仅是国人素质的问题,还关系到能否改变国民旅游休闲理念的根本问题,不管如何,要想打造一个健康的旅游 文化,提升国民的旅游休闲素质,首先需要改变“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的“到此一游”的心态;摒弃这个“到此一游”的陋习;养成“自觉自律,文明 游览,爱护景区”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旅游景点、文物等等才不至于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这也是有利于在数百年后我们的后代子孙有更完整的旅游景点和文物 来游玩、观赏;我们数千年的泱泱华夏文化才能渊源流传。“到此一游”的危害已不容置疑,政府还需有“杀一儆百”的决心,千万别让中国式旅游,永久的被钉在耻辱柱上!

劳动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81613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劳动纠纷律师团,我在劳动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