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刚性兑付”成拦路虎 P2p平台如何走出窘境

2014-11-19 09:35
找法网官方整理
信托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信托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刚性兑付成拦路虎高危平台临大难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的p2p行业,在10月创下单月问题平台之最以后,似乎还没有停歇的意愿,步入11月,高危平台频频露水,不断有投资者爆料因逾期而出问题的平台。其中舆论最...

  刚性兑付成拦路虎 高危平台临大难

  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的p2p行业,在10月创下单月问题平台之最以后,似乎还没有停歇的意愿,步入11月,高危平台频频露水,不断有投资者爆料因逾期而出问题的平台。其中舆论最高的要属于贷帮逾期,但拒绝兜底的事件,而紧接着财迷中国又被爆出千万资金出现逾期,平台同样表示,作为信息中介的平台,不会对投资者兜底。

  “刚性兑付”在p2p行业基本成了平台给投资者最后一道信任底线,也是投资者踊跃投身p2p行业的一大亮点。有投资者坦然表示,选择p2p平台进行投资时,肯定会看平台能否对投资者刚性兑付,如果将风险全部转移的自己身上,一旦出现逾期坏账,投资或将血本无归,是难以接受的。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明确表示逾期拒绝兜底的平台,打破了p2p行业 “刚性兑付”格局,短期来看,或将引起投资者的恐惧,成为阻碍p2p行业前进的拦路虎。

  p2p年关临近 风控缺口成平台致命伤

  因“刚性兑付”而面临窘境的平台,随着严冬的到来,或越来越频繁的暴露风险,因为p2p平台年底将迎来兑付的高峰期。调查数据显示,成交量前二十位的平台在未来60日累计待还金额超过90亿元,占其累计待还金额的30.66%。这些平台多数在未来60日的待还金额与累计待还金额比例在40%以上。

  在上两个月因逾期而选择垫付金1亿元的红岭创投,年底迎来第二波兑付高峰,而在未来两个月内该平台需要兑付资金就高达12亿元,年底前需还款金额超过了全部待还的三分之一。

  年底兑付高峰期的来临,是考验一个平台风控能力的最佳时刻,那些高危的平台基本都是风控缺口大的平台。

  刚刚出事的财迷中国,虽然引入了担保公司为其担保,但最后却发现借款人成了担保公司控股股东,实际上担保公司就成了借款人卷款逃跑的帮凶,这种担保属于伪担保,也给投资者埋下了地雷,这也进一步的说明风控缺口对平台来说是致命的。

  一位业内人表示,引入的担保公司将是行业完善风控的有效措施,因为平台兜底是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必须将风险分散出去。但是选择担保公司要看该公司能够在风险暴露时解决危机,才能实现担保公司存在的意义。

  平台背后的担保公司要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资本实力,譬如前期牵手上市公司勤上光电的好又贷平台,其是由市值超60亿的勤上集团为其担保的,相对于小额非实业的担保公司,其优势是明显的。引进上市公司、国企等这类资本实力强大的担保公司或者是p2p在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方向。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平台有兜底的能力,但是它不是平台经营的手段,实力再强大的平台,经常被兜底,也是无法经营的,所以平台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完善自身的风控系统,从源头抓起。

  提高抗风险能力 p2p平台亟须走出窘境

  面对年关兑付高峰的到来,平台只有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把控好风控关口,把平台的可能要承担“刚性兑付”,转移到第三方担保机构,或者引入其他的风控制度来完善风控系统。

  引入担保公司是完善风控系统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平台也可以引入风险保障金制度来防范风险,当出现坏账时,先用风险保障金来垫付出现的坏账。

  说到垫付,大部分的平台是采用逾期垫付的方式来进行理赔的,但是这种方式也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和损失,首先进行垫付的期限是在30天左右,如果平台在这期限内不能垫付,这个项目将会变成坏账,投资者或将面临不能收回本金的危险;如果平台在30天后给予垫付,投资者在这期间便损失了两个月的利息,这对投资者来说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

  而业内好又贷平台首创提出了“先行赔付”的理赔方式,则很大程度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据悉,该平台设立了风险保障金账户,借款人一旦逾期就立刻启动保障金账户的资金进行垫付。在赔付时点上是强调逾期当天即赔付,而且是本息全赔,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明显优于逾期垫付的。“先行赔付”的创新理赔方式,在原则上是优于其他赔付方式的,但能否形成示范效应,仍需要时间的验证。

  一业内人士表示,p2p行业作为兴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原本就是一种源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创新产品,“刚性兑付”是当前行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在行业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以后或将迎来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有创新意识的p2p平台在经营、管理、风控等方面的创新。

信托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86618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信托法律师团,我在信托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