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粮食风险分析与粮食安全策略(上)

2010-08-30 15:5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农业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农业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自1978-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了3.5亿吨、4亿吨、4.5亿、5亿吨四个台阶,其中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12亿吨,比1978年的3.0亿吨增长70.67%。1996-1999年国内粮食总产稳定在5亿吨左右,人均年占有量连续达到40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国家粮食储备量达到历史

  自1978-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了3.5亿吨、4亿吨、4.5亿、5亿吨四个台阶,其中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12亿吨,比1978年的3.0亿吨增长70.67%。1996-1999年国内粮食总产稳定在5亿吨左右,人均年占有量连续达到40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国家粮食储备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曾出现了所谓的“卖粮难”。但是2000-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回落到4.3-4.6亿吨,人均粮食产量回落到350公斤左右,粮食生产形势严峻。2004年党和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预计04年全国粮食可增产5000万吨,粮食总量将达到4.8亿吨左右,这是可喜的局面,但是我国粮食生产始终没有走出“多了砍,少了赶”的怪圈,如何应对粮食风险,确保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应对的挑战。

  l粮食安全风险因素剖析

  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资,需求弹性小,多了卖难,容易导致粮贱伤农,少了紧张,容易导致物价上涨,甚至社会恐慌、动荡,所以粮食安全必须保证。然而粮食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常伴有一定的风险,如何识别、规避、降低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

  1.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旱、涝、台风、极端温度、冰雹等)。如早稻育秧期间常遇低温,往往导致秧苗生长弱,而病原菌生长快,出现烂芽、死苗:早稻灌浆结实期遇高温,易导致高温逼熟,灌浆结实期缩短,呼吸量增大,米质疏松,腹白增大,粒重降低,品质下降;晚稻后期气温过低,根叶生理活动受阻,易早衰,导致低温催老,若遇寒露风,则影响安全齐穗。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播种面积为150000千公顷左右,而受灾面积约为50000千公顷,约占播种面积的30% 成灾面积约为25000千公顷,约为播种面积的15%,受灾、成灾比率较高,面积较大。我国粮食作物比重大,因此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也较大。

  1.2生物风险 生物风险是指粮食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利生物因素(病、虫、草害等)。病虫草害严重危害农业生产。据统计全世界各类农作物每年因受病、虫、草害严重危害的损失约为800?1200亿美元,其中虫害损失为40%,病害损失为33%,草害损失为27%。世界上农作物因病、虫、草害造成的减产,粮食作物约30?35%,水果约50?55%。另外,在粮食作物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作物的间作、套作、连作等,若搭配不当则存在种间竞争,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的相互抑制等不利生物因素。[page]

  1.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粮食生产、购销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农产品价格的下降,或两者价格不能同步增长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市场价格主要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对于生产者,由于我国农产生产规模小(1984年户均0.56ha、1990年户均0.42ha),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信息不完全,导致生产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盲从性,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经常出现“趋同现象”、“追尾现象”。对于消费者,由于社会变革、观念变化及消费能力的差异,导致消费结构趋异,消费呈多样性。由于消费的多样性、多变性导致多变的市场需求,而粮食结构的调整往往滞后,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难以吻合,加大了市场风险。

  1.4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在技术的创新扩散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稳定、不适应现象。粮食生产既受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又受生物有机体自身特点的影响,因而粮食生产所采用的相关科技成果受多学科、多部门的发展所制约。在关键技术措施之间不仅有横向相关,而且还有季节和年度间的纵向相关(如作物种植制度安排、茬口衔接等),同时关键技术措施的相关性还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如优良品种结合合理种植制度、耕作方法,表现为正相关,即良种还需与良田、良法、良制配套。由于粮食生产的区域性,各区域的光、热、水、土、肥等条件不同,形成了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同一种新技术、新成果,在不同地区推广应用,由于区域生态条件、农民科技素质及管理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技术效果在时间、空间上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即存在技术风险。

  1.5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在粮食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性、不对称性及决策者的主观性导致决策失误的损失。在决策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为谁种?种什么?种多少?种哪里?怎么种?的问题。确定为谁种?种什么?主要是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锁定目标消费群体,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种多少?主要是根据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而定:种哪里?主要是解决适地适种的问题,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怎么种?主要是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采取优化栽培技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种什么?种多少?种哪里?怎么种?是传统粮食生产经常考虑的问题,科技人员和农民在这方面都较有经验和把握。而为谁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最难把握的事情,因为人们饮食需求、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市场需求变化不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粮食风险源于市场风险。[page]

  2.粮食安全风险放大效应

  粮食安全风险重重,步履为艰,而且某些不利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还会加剧粮食安全风险,即粮食安全风险放大效应,增加了解决粮食安全风险问题的难度。粮食安全风险放大效应及其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耕地减少不可逆转,粮食生产承载问题突出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禾,从总体上讲粮食生产离不开土地,但近年来耕地锐减,我国耕地从1996年130066.7千公顷下降为2003年的1123400千公顷,7年减少耕地6667千公顷,相当于江西省耕地面积的三倍。而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一矛盾从根本上加剧了粮食波动的强度、增量的难度、缺粮的程度。

  2.2淡水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命脉受制 我国年均降水量为648mm,较全球陆地平均800mm约少19%,比亚洲平均740mm少12%。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空间差异更甚,才旱灾害频繁;特别是人均、亩均水量少;再加上节水意识不强,灌溉设施老化,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在很大程度上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品质均受制于水资源。

  2.3人口多且城市化加速,粮食供给难度加大 我国人口基数大、绝对增量大,随着城市化加速,非农人口增长快,耕地占用量大,加剧了人地矛盾。加上粮食需求弹性小,使粮食生产供应系统更加脆弱,增加了粮食风险。

  2.4高产水平和高强度投入,粮食生产可持续性减弱 由于对粮食需求总量居高不下,且有逐年增长之势,而耕地减少不可逆转,只能依靠高强度投入来维持高产水平,这样化肥农药的作用、用量难以减少,粮食增产的难度增加、稳产高产受影响、粮食总量增加受阻,粮食生产持续性减弱。

  2.5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经济可持续难以维持 一个产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产业自身是否可以实现经济积累,以自觉改善技术、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是经济效益,而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是不争的事实,生产者积极性不高、生产管理不重视、不能尽心尽力,人为地放大了粮食风险。

  2.6粮食政策不稳,社会可持续无保障 粮食少了就补贴、保护;粮食多了就放开、不管,这是短视行为,导致农民产粮心不定、意不坚。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粮食生产这样的收益外溢型产业,兼具经济、社会双重效益,事关人们生计、国家安全,不能一味讲究市场经济,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不能指望分散的农产、弱势的农民自觉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这不现实,也不可能。对于粮食安全国家必须拿出长治久安的政策。[page]

  2.7国内市场体制不健全,国际市场对接性差 美国是产粮大国、输出大国,美国与中国实际上的利益冲突,命系美国粮仓的政治风险、国际市场波动,他们对中国的提防心理甚重。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配置好粮食生产资源,合理布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国内粮食市场,积极融于国际市场,提高我国抗击粮食风险的能力。

  2.8产业结构和经济单一,承受风险能力弱 在我国种植业结构中粮食生产比重大,粮食类型少,损益互补性差,粮食生产系统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粮食生产者活动单一,只生产不加工、不流通、利益来源单一化,部分经济收益被外泄,对农业生产者而言风险大、利益少、比例不协调。另外,食品加工业不发达、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不衔接,粮食生产承受风险能力弱。

农业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9143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农业法律师团,我在农业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