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论行政诉讼检察权性质

2014-03-06 14:23
找法网官方整理
行政诉讼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行政诉讼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一、检察权性质争论评述根据我国《宪法》第129条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检察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项:侦查权、逮捕权、公诉权、司法监督权(包括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刑事审判监督、监...

  一、检察权性质争论评述

  根据我国《宪法》第129条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检察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项:侦查权、逮捕权、公诉权、司法监督权(包括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刑事审判监督、监管和刑罚执行监督、民事审判监督以及行政诉讼监督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各自具有不同特征成为盘被不同的国家权力的基本标准,也是三权各自得以独立存在的法理基础。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检察权的性质就会有着不同的争论与思路,我国学术界对检察权性质的争论主要有四种:“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司法行政双重属性说”以及将检察权定位于不同于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独立权力—一‘法律监督权”。

  (一)行政权说

  德国学者布赫认为:“在国会民主之下,政府对除立法法外的一切国家权力活动负责,而检察机关的追诉活动,乃行政事项,也是行政对国会负责的项目”。这种学说的学者都认为检察权采取的是国家主动干预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权。“而司法权实质上就是国家剧中对于案件的一种裁判权,是处于超然状态并不能有任何偏袒,而检察院无论是基于对犯罪提起公诉,还是对贪污贿赂罪进行侦查或是对监所进行监督,其总是作为国家这一抽象概念的代言人,去争得国家的权力。”这一学说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检察机关的组织和领导体系,以及检察权的行使程序都有着明显的行政程序特征;二是根据国家宪法上的权力,划分西方政治的基本结构是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与制衡,在这一构造中,检察权不属立法权,也不属于具有依法裁判功能并受宪法独立性保障的司法权,检察官是政府在诉讼中的“代言人”,是代表行政权对司法权实施监督制衡的机关。

  (二)司法权说

  这种学说主要来源于检察官与法官的“近似性”和检察权与司法权的“相似度”。理论。德国学者洛克信指出:“检察官具有法律守护人的地位,对检察官及对法官而言,事实的查明与法律的判断,应依同一目标行事,因而,此乃二者相提并论的有力论证。”

  针对行政权说指出的司法权具有消极性和被动型,而检察权在追诉犯罪是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特征,司法权说认为,司法权的消极性和别冻醒是针对受侵害的实体权利而言的,没有受侵害的实体权利需要救济,无论是法院的审判权还是检察院的检察权都是无法也没有必要开启,因此检察权实际上也足一项消极性与被动性的权利,并不与司法权的特征相矛盾。

  (三)司法行政双重属性说

  双重属性说实际上是结合行政权说与司法权说两种观点的合理性,日本法务省刑事局认为:“检察权一方面因其有执行法律的机能,本质上属于行政权。但另一方面因公诉权与审判直接关联,从而又具有与审判权同样的司法性质……。由于检察官和检察厅是兼有行政和司法两重性质的机关,所以在组织和机能上也具有行政、司法方面的特征”。这种学说的学者都坚持检察权应当具有双重属性,只是不同的国家倾向不同,有的国家检察制度更倾向于行政权,有的国家检察制度更倾向于司法权。总之,检察机关是政府在刑事诉讼中代表,它行使着一半是司法的,一半是政治的那种特殊的混合的权力。

  (四)法律监督权说

  该学说坚持这样的观点:“检察权性质的定位应当依据我国政治制度与司法制度的实际,检察权虽然既有司法权的某些特征也有行政权的某些特征,但它并不是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简单混合,而应当定位于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外的一种崭新权力——法律监督权。”首先,我国《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另外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将检察机关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其次,我国实行“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不同,检察权作为法律监督权与行政权和审判权处于同等位阶,并且制衡着行政权与审判权。因此,我们不能从“三权分立”的模式中寻找检察权的位置,而应当突破其视界,立足于本国国情,另辟蹊径,而法律监督权就是契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对检察权的合理定位。

  二、我国行政诉讼检察权性质定位应考虑的因素

  (一)检察权的公正性

  公正性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在检察权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检察权的公正性是以检查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能活动为载体的,是体现在检查人员的职能活动之中的。检察权运作的公正性一方面能防止权力滥用进而徇私,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的践踏,另一方面检察权的公正性也可以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提升法律在群众的威信。检察权运作只有实现公正,才有可能获取社会公众的信任,如果检察权运行失去公正,则不仅会失去公众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法律威信的二次崩溃。

  (二)检察权的民主性

  民主性要求检察权的运行过程中有民意的充分参与。尽管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认为,司法本质上是国家专政的工具,但是并不能由此否认司法的社会服务功能。特别是检察权作为为人民权力的监督权,其监督过程必须有人民的参与,这样才能提升社会公众对检察权的信任程度。检察权的民主性实际上是对检察权的制约,当我们对检察权性质进行研究时,不可能回避公众对检察权的信任程度。

  (三)检察权的效率性

  检察权的效率性要求检察权的运行过程中以较少的检察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法律和社会效益。检察权的效率性是解决检察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其核心应理解为检察资源的节约或对检察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是法现象的重要价值目标,没有效率的法律不能被认为是良好的法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必然包含着以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方式分配资源的价值内涵。一个漫长的检察监督过程。当事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与物质的压力,长时间生活在忐忑中,有的当事人甚至无法忍受冗长诉讼带来的痛苦与无奈。不讲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不讲效率的检察监督也不是公正的检察监督。因此,检察权的效率性就是要求迅速有效地解决争端,力求以最小的检察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三、我国行政诉讼检察权性质定位

  (一)行政诉讼检察权是司法权

  现代的司法是一种“大司法”,“大司法”是相对于“小司法”而言的,“小司法”认为“司法只是一种裁判”,“司法权就是裁判权”,如学者孙笑侠就持这样的观点:“司法权是判断权的命题

  其实无需论证,因为它是一个事实,学者们只是将它加以阐释:它是一个常识,我们只是把它加以强调;它是一个真题,我们只是把它加以重申”。笔者认为这种 “小司法”理念与现在司法观念是不符的,司法不应当仅仅限于法院的审判,司法权应当是涉及诉讼的国家权力的综合,而不应该是单一的司法判断权。我们应当认识到裁判权仅仅是司法权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它是重要也是最终的,但是不能据此就将裁判权等同于司法权,司法权应当是所有涉及诉讼的权利,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行政诉讼的检察权当然属于司法权。

  现代的司法权运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司法权的运行不只是包括审判,而是检察、审判、执行行为的有序、系统运行的过程。司法运行过程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如果仅有法院的审判活动而缺少其他司法机关的配合,那么法院对于诉讼活动也是束手无策的。从权利监督制衡的角度来说。现代司法权运行的系统性程序性保证了权力的相互制约。

  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行政权不断扩张,委任立法和行政裁决以及行政法院的出现使得行政权日益带有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色彩,而法院判例和司法解释的权威以及法院判决的政治倾向也使得司法权同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界限日益模糊,传统国家权力的三分法日益受到理论与实践挑战。因此我们更要把握好司法权的本质属性,把握好检察权的司法权性质定位。

  (二)行政诉讼检察权是司法监督权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将我国检察权定位法律监督权的根本依据,《行政诉讼中》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法律监督程序提起抗诉。”此条规定也直接表明了行政诉讼中检察权的法律监督地位。但是将我国行政诉讼检察权仅仅定位为法律监督有其局限性。

  从我国《宪法》对法律监督权的整体设置上来看,检察机关的检察权仅仅被定位于狭义的法律监督权:是行使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而不像其他国家机关那样法律监督智能仅是其行使权力过程中的附加职能。例如,同为法律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是针对具体个案的监督,而人大及其常委则主要是间接监督和抽象监督一般情况下不直接处理案件。

  将我国行政诉讼检察权定位于司法监督权有其合理性,行政诉讼检察权的本质属性是司法权,同时又具有法律监督的职能。我国检察制度的设计不但汲取了数千年御史制度的精华而且深受前苏联检察理论和法律监督理论的影响。因此我国检察制度具有鲜明的法律监督特色。由于我国检察权包容在司法权的概念之中,我国检察权法律监督的诉讼性特征表明其应当定位于司法监督权,即主要是通过司法诉讼方式进行的法律监督,这样的一种方式使得我国检察权的法律监督能够摆脱任意性而进入程序归制的范围,同时也使得我国检察权的法律监督能够具有切实的法律效力,而不至于因缺乏国家强制力的后盾导致被虚置旧。

行政诉讼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39868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行政诉讼律师团,我在行政诉讼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