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微信朋友圈不是法外地

2014-10-24 20:11
找法网官方整理
治安处罚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治安处罚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微信朋友圈,却屡遭谣言中伤,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谣言之所以恋上朋友圈,固然和微信运营机构监督管理不严、清洁机制较弱以及相关主管部门执法密度不高、处罚力度不够等客观因素有关,根...

  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微信朋友圈,却屡遭谣言中伤,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谣言之所以“恋”上朋友圈,固然和微信运营机构监督管理不严、清洁机制较弱以及相关主管部门执法密度不高、处罚力度不够等客观因素有关,根本的症结则是媒介素养的不足、寻求刺激的心理、自我炒作的动机、法律意识的淡薄、非法利益的驱使等主观因素。再加上微信朋友圈作为“自媒体”,信息发布的门槛低、用户之间的黏度高,谣言一旦出现,极易形成铺天盖地传播之势。

  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朋友圈的信息,即使是谣言,只是在朋友间分享,又不是在网上公开散播,何错之有?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诚然,微信属于自媒体范畴,单单针对每个具体的个人来说,朋友圈里的对象是有限的特定人群,但是每个人又都有各自的朋友圈,基于发布者和转发者的不特定性,原本属于特定人群的朋友圈,实际上也延伸成为网络平台上的公共场所。此外,因为朋友圈内都是“好友”,先天具备了较高的“可信度”,谣言传播起来非常迅速,最终波及到的是广泛的不特定群体。由此可见,朋友圈谣言不仅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更具有毫不逊色于普通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不仅损害个体的人身权益,而且扰乱社会秩序,浪费公众资源,最终损害公共利益。

  打击谣言,有法可依。根据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要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依然公开传播,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轻者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重者则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诽谤罪等罪名被追究刑事责任。今年10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的条款,为打击朋友圈谣言又增添了一道坚实的法律保障。

  从司法实践来看,近段时间在朋友圈发布谣言被追究法律责任者,全国各地不乏其例。为此,应持续保持运用法律手段打击朋友圈谣言的高压态势,同时积极引导个人提高自身修养、运营商加强自律监管,让谣言无处遁形。

  挥法律之利剑,发法律之威力,才能筑起防火墙、净化朋友圈!

治安处罚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0070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治安处罚法律师团,我在治安处罚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