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未成年人的哪些民事行为无效?

2012-12-19 07:18
找法网官方整理
民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民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实。从这个定义就可以看出,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意思表示呢?意思表示是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它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内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实。从这个定义就可以看出,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意思表示呢?

意思表示是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它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内心意思;二是此项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欠缺外部表示时,意思表示不成立,例如甲有意订立遗嘱将自己的房产留给大女儿,但尚未表示于外部前即死亡,那么自然没有意思表示可言。在内心意思方面,必须是表意人自觉的意思,如果是因误解或受麻醉或受胁迫而做出,也就是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或不自由时,则会发生意思表示的错误和撤销问题。

由前面对未成年人意思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很可能不具备意思能力或意思能力不完全,那么他们做出意思表示的能力自然受到限制。而能否做出真实的意思表示是能否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也就是说,能否为意思表示,能否进行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与未成年人是否有意思能力相一致的,或者说也应该与他们的行为能力相一致。

另外我们要明确的是,根据民事法律的规定,一定的民事行为可能因为法律的规定或一定的事由而无效。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而未成年人民事行为无效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原因,也就是说,不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实施这些民事行为都会导致该行为无效;另一类则是由于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特殊性而导致的民事行为的无效。

一、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民事行为无效的规定主要有: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受损害方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的行为;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由于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特殊性而导致的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况主要有:

1、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自己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2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page]

民事活动,这样的民事行为有效;其他民事活动未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且法定代理人事后未追认的无效。对此,合同法第47条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赋予相对人催告权和撤销权,经相对人催告后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认的,该法律行为无效。(合同法第47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做出。”)

民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84280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民法律师团,我在民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