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真理和强权——国际法与武力的使用》

2019-01-08 16:3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国际贸易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国际贸易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渴求和平与安全的人们建立了联合国,这一在集体安全和和平解决争端原则基础上的维持国际和平和发展国际合作的普遍性组织及其组织章程《联合国宪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渴求和平与安全的人们建立了联合国,这一“在集体安全和和平解决争端原则基础上的维持国际和平和发展国际合作的普遍性组织”及其组织章程《联合国宪章》,在其后的60年间,它们为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规模各异的地区冲突也时有发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占相当大比例的武力冲突都与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强国之一及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政策的两大工具——武力之剑与国际法之盾在美国对外政策战场上投下了两道持久对立的阴影。” 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美国国内乃至世界国际法学界对“国际法与武力的使用”问题的争辩。

  一、本书篇章介绍

  通过解读由著名国际法学家路易斯•亨金等学者编著的《真理和强权——国际法与武力的使用》一书,我对80年代美国国内引发的关于美国政府的一些对外武力使用是否“真正符合”国际法的细节问题以及国际法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中所扮演的检查角色等更具普遍性的问题所进行的一场大辩论的相关情况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

  本书从篇章结构上看分为两大块:

  前言 :

  真理和强权之辩------ (代译序)

  序------ 约翰•坦普尔司温

  引言:20世纪80年代的大辩论------大卫•J•谢夫

  正文:

  第一章 里根主义,人权和国际法------珍妮•柯克帕特里克和艾伦•杰森

  第二章 武力的使用:法与美国政策------路易斯•亨金

  第三章 道德规范与超级大国间的游戏规则------斯坦利•霍夫曼

  第四章 武力的原则,原则的力量------威廉•D•罗杰斯

  该书是一本对美国数十年来外交政策进行回顾与反思的论文集,作者们在美国国际法学界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他们各自从法律、政治、道德伦理等多种视角对美国历任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军事行动进行了评析,其中不乏对立观点的争鸣,让人读起来饶有兴味。尽管这本书中描述的内容时间集中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冷战时期,20年后的今天世界格局已经大变,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已不具备现实意义,但美国作为二战至今始终存在的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国政府对“强权”和“真理”,“武力”和“国际法”的态度对分析其目前对外政策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page]

  二、本书内容概述

  在第一章《里根主义,人权和国际法》中,珍妮•柯克帕里克和艾伦•杰森对里根主义及其对国际法的刻意影响作出了权威性的解释,他们在文中主张“里根主义”非但不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背,反而是履行了《联合国宪章》要求捍卫人类民主、人权的义务。他们将促进民族自决、维护世界人权看作是美国政府的信仰,并重申“合法政府应建立在尊重人权和被统治者意志的基础之上”这一信念并没有随着1945年宪章的签署而消亡。与此同时,他们也强调“里根主义”和苏联的勃列日列夫法则、民族解放理论是本质不同的,因为苏联将干涉作为其压制民族自决的自由表达、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信条,而“里根主义”是为了维护和促进自由。在此,有必要引用一下被里根主义思想奉为经典的一段话:“不干涉主义,作为一种准合法性的道德准则,须为所有政府所接受。如同自由国家,独裁者们也须同意受其约束。除非他们如此行事,否则自由国家对其的信守只会招致令人痛苦的结局:非正义方可以援助非正义方,而正义方却不能援助同样的正义方。为推行不干涉而进行的干涉总是正义的,总是道德的,即使并不总是审慎的”。

  关于这两位作者的背景也值得关注一下,珍妮•柯克帕里克曾于1981—1985年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里根主义的政策和法律理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艾伦•杰森曾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法律顾问,也参与了里根主义的发展进程。这样就不难理解他们在文中为何始终是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的了,他们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美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主导的对外政策的基调,尽管其间也因时代和现实的需要而作出了一些相应的调整。

  接着在第二章《武力的使用:法与美国政策》中,路易斯•亨金教授对与使用武力相关的国际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他对《联合国宪章》内包含的关于使用武力的法则、重新诠释宪章的努力、人们对宪章第二条第四款禁止性规范的例外建议、国际法院对尼加拉瓜诉美国一案的法律权威解释、国家服从宪章的问题以及里根主义给美国对外政策带来的法律挑战等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废弃宪章法则对于任何美国政府而言都是不可行的政策;重新解释宪章法则以削弱和模糊其规范化禁令的做法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而里根主义不管其在国内的支持如何,它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它应该被抛弃,而且如果再次被证明有必要的话,美国也应采取杜鲁门主义,即有权“提供援助现有的民主政府抗击直接或间接的甚至包括国内叛乱在内的武装进攻来捍卫民主”。他的观点应该在世界各国国际法学界都具有一席之地,也符合绝大多数国家对武力使用原则的理解。[page]

  在第三章《道德规范与超级大国间的游戏规则》中,斯坦利•霍夫曼教授专门论述了由超级大国建立并遵守的行为规则——“超级大国行事及相应行事的道德框架深远影响着它们之间一些未成文的游戏规则,而这些规则往往对一超级大国最终诉诸武力抑或寻求合作之道起着决定作用”。他指出《联合国宪章》及有关武力使用的各种国际协定都包含着诸如“强制”、“对等”、“追求共同利益”这三大基础道德准则,就连调整美苏间的非正式安排也与道德考虑相关。同时他在文中提出了“实在”规则和“内在”规则的概念:“实在”规则源自超级大国之间“状况”的特定性质,它包括核威慑规则和超级大国间的竞争规则;而“内在”规则是超级大国为执行实在规则而构想出来的,如核领域中包含有维持核心均势、增强稳定性、禁止实际使用核武器这三类规则。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这些游戏规则的道德内涵,并对其利弊尤其是否定的一面进行了论述,他得出的结论是:里根主义从道德基础看,比起从法律基础看来更是不为人所取。对于美国而言,推行里根主义的代价或许很低,但事实上是将极其沉重的负担强加给了无辜的民众,他们付出的代价要比美国试图削弱或摧毁的政权所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此外,他认为,在苏联经受国内和对外行为的剧变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在建立符合道德标准的游戏规则中扮演主要角色。

  最后一章《武力的原则,原则的力量》由担任过美国国际法学会会长、负责美洲国家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及负责国际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的威廉•D•罗杰斯执笔,尽管他有一定的官方背景,但还是客观公正地评述了前几位作者的观点,总的看来他在使用武力的立场上和路易斯•亨金的观点大体一致,是反对里根主义的。他通过分析二战后国际法所面临的许多严峻事实和全球范围内的正式非正式的立法成果,指出:战争是战后背景下的一个普遍特征,尽管宪章没有实现彻底消除战争这一“人类灾难根源”的目标,但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这就是国际社会的最大成就。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国家之间能够有效利用的毁灭性力量和它们之间实际使用的武力日益加剧的失衡,都在法律原则的变化中反映出来。他承认《联合国宪章》原则尤其是第二条第四款成为了理论上衡量武力使用的标准,它本身存在不严密,不严密会引发不确定,不确定则会导致规避的产生。他强调应避免纠缠于“是否所有有效限制本身都是法律’这一问题,他更看好通过特别达成的更加温和、简单但精确的协议在限制战争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page]

  三、本书对我的启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的大战虽然尚未发生,但地区性的战争和武装冲突却从未停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如1950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的越南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的,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因而使用武力是当代国际法上十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而非常巧合的是上面提到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都是美国直接参与或领导的,以国际法的视角审视这些战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国际法原则与制度被美国的强权铁蹄所践踏。这不由使我深思起来。

  在经历二战的浩劫后,于战争废墟上孕育出来的《联合国宪章》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和禁止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原则确定为联合国会员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这不仅是《联合国宪章》的一项重要原则,而且已发展为一项国际习惯法原则,并已成为当代国际法的一项强制规范(强行法)。 因此,该条款具有普遍而强制性的使用效力,世界上一切国家都负有不再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的法律义务。在当今世界各国力量不均衡的国际环境中,坚持该原则对维持国际和平、秩序与正义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然,《联合国宪章》也对以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例外作了明确规定,只有在下述四种例外情况下使用武力才是合法的:

  第一,反对原先敌国的行动。《联合国宪章》第107条规定:“本宪章并不取消或禁止负行动责任之政府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本宪章任何签字国之敌国因该次战争而采取或受权执行之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战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因此此条规定已成为历史的遗迹,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

  第二,区域机关的执行行动。《联合国宪章》第52条第1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排除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用以应付关于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而宜于区域行动之事件者;但以此项办法或机关及其工作与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符合者为限。” 《联合国宪章》第53条第1款规定:“安全理事会对于职权内之执行行动,在适当情形下,应利用此项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如无安全理事会之授权,不得依区域办法或由区域机关采取任何执行行动。”[page]

  除了上述两种可以使用武力的情况以外,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两种使用武力的例外情况。实际上,在当今社会也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动用武力才是实际可行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例外。

  其一,安理会授权动用武力,这主要规定在联合国宪章第7章有关集体安全措施的规定中。《联合国宪章》第42条规定:“安全理事会如认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 。

  其二是指遭受武力攻击的国家,有权依据国际法行使自卫权。《联合国宪章》第51条规定:“ 联合国任何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在安全理事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前,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这也就意味着,当代社会条件下战争的可能基础只能有两种,即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和自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这样一种“一般性禁止武力使用”的规定,仍然有不少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使用武力,当然它们并不敢明目张胆地违反国际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总是为自己寻找理由,想方设法为自己使用武力辩护,将之解释为符合宪章的规定。这正如马基亚维里所言:“对于需要战争的人们,战争是正义的。”而就当代而言,武力的使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民主和社会制度

  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因为别国选择某种不同于自己的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就对其进行干涉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曾经是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的经常性做法。苏联解体后,美国依然扛着这面大旗四处招摇,对别国的社会制度和民主状态指手画脚,美国人信奉这样一条原则:“支持自由和民主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美国人不会支持这样一种政策,即不能充分体现美国人所信奉的那种普遍的和不可分割的权利和价值观的政策”。 因而它自认为有权对不符合它民主标准的国家进行言语甚至是武力攻击,从它称其他主权国家为“无赖国家”可以看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强权政治的产物,是对别国内政主权的野蛮干涉,它所谓的“民主”充其量只是其推行国家政策的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当然,国际社会对于这种行为已有共识,正如国际法院所主张的“不得‘考虑创设一项新规则是一国有权因别国选择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制度就对之进行干涉’。而‘相反的观点将会使整个国际法赖以存在的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和选择一国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的自由都不复存在’”。[page]

  2、人权危机和人道主义干涉

  长期以来,为军事行动辩护还经常采用一个政治和法律上理由,认为为了保护某些民族不受血腥的镇压或肆无忌惮地侵犯人权的伤害,对相应的国家采取军事行动是正当的。显而易见的,在联合国规范下的人道主义干涉是合法合理的 ,但从近几起大规模战争看,美国完全视联合国于无物,绕开联合国,自己随意进行人道主义干涉,这必然会使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毕竟“使用武力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权的非常严重的——最严重的侵犯”, 而且一旦干涉者稍失分寸,则必将导致新的人道主义灾难,其甚至可能比原有的人权危机更为严重。美国以“伊拉克人民在萨达姆的独裁专制下丧失民主和自由,人权受践踏”为理由之一对伊拉克发动侵略战争的结果便是很好的佐证。然而令人无法容忍的是,在人权问题上,美国始终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对自己国内的人权问题视而不见,对其他国家却要求近乎苛刻。举个例子便能很好的说明,它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没有批准《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之一,迄今还未批准大多数国家都已批准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美国的行径理应受到世界各国的断然拒绝和坚决反对,正如路易斯亨金所说:“法律显然不能以人权受到侵犯为理由——就允许任何国家进行破坏别国政治和领土完整的武力干涉” 。

  3、反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活动由来已久,但只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才以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出现,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是恐怖主义分子的巅峰之作。美国显然绝不能容忍恐怖主义活动侵犯本国的利益,自然要对其进行严厉报复和打击。2001年美国以“自卫”为名对恐怖主义实施军事打击,开始了阿富汗战争,颠覆了塔利班的政权。其后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理由之一就是“伊拉克政府同‘基地’组织勾结,窝藏恐怖主义分子”,而战后的结果表明这纯粹是美国在捏造事实。虽然美国遭受的9.11恐怖袭击令世人同情,但其大打反恐牌,把反恐的战火眼蔓延到其他主权国家,显然是违背国际法的。最关键的是,美国首先要做的是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后还需考虑切实有效的反恐方法。又如路易斯亨金教授所言:“国家间使用的武力并不是解决恐怖主义灾祸的办法,甚至算不上一个重大的威慑。实际上,当代的恐怖主义很少是由国家所从事的;许多国家宽恕了它,但法并不也不应允许对从事了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动用军事力量”。 只有在联合国轨道上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的反恐行动才更加具有合理和合法性。[page]

  4、预防性自卫

  预防性自卫来源于对《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扩大化解释,伊拉克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美国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构成了威胁;美国是在受到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下采取行动的,是“先发制人”。在布什政府看来,先发制人的战争是在敌人发起袭击前先下手为强的一种合法的手段。姑且不论战后发现伊拉克并不存在美国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也没袭击美国的企图是对美国侵略行径的无情嘲讽,即使伊拉克有袭击的企图,预防性自卫这个说法理论和实践都是违反国际法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发现一个过去和他有过过节的人有想买枪的企图,这人越想越觉得他可能已经买了枪并马上会干掉自己,于是他采取“预防性自卫”,把那个人先干掉了,最后他发现那人没有枪,家里甚至连把刀都没有。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他罪责难逃!美国干的就是这事!它提出的“预防性自卫”的概念,完全是对宪章第51条的扭曲,是违背宪章原则精神的十足的强者逻辑。

  以上是近年来武力使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当然,武力的使用自然还包括干涉和反干涉以及一些传统的领土、民族、宗教争端等,这些传统问题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再进行专门讨论了。接下来,我就上述问题中表现出的联合国的软弱性、宪章的缺陷以及联合国如何在上述武力使用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先哲有言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古往今来,要实现法律的目的和价值,在其制定后,关键都在于执行。作为在武力使用方面约束国际社会成员的《联合国宪章》的相关规定也不例外。各国能够自觉遵守的效果固然最好,但这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应然状态而无法实现,因此就需要联合国监督执行。在执行宪章的禁止使用武力法则时,联合国主要是通过安理会来进行的。虽然安理会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情况下,曾经适应了时代需求的“大国一致”原则不是成为强权政治的工具,因而在许多时候安理会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第一,扩大安理会的组成规模,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常任理事国及理事国的名额;第二,对“五大国一致”的表决机制进行改革,必要时以联合国大会代替安理会来执行宪章法则,尽管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但无论如何总比任由大国推行其独断意志要好得多;第三,有必要建立起具有实际的威慑力而足以事先预防破坏者轻举妄动的执行集体安全机制的强大机构,国际军队是首选,这一军队必须由各国共同配备并由安全组织直接管辖;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运用集体安全制度制约强权国家的单边行动。[page]

  其次,从《联合国宪章》自身的角度说,其也存在着缺陷和不合理的地方。就拿宪章第二条第四款来说,其是最重要也是最富有争议的条款之一,不可否认,该条款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条款在措辞上都有模棱两口的地方,这些模糊点为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特殊政治利益解释条款留下了弹性的空间。然而,对此关键性的条款是不容其含糊其辞、各取所需的。 鉴于《联合国宪章》修改的启动程序极其困难,由联合国对一些条款作出较为明确的解释未尝不是解决的办法,比如说严格区分合法和非法使用武力的法律界限,对自卫权规定作狭义的解释等等。

  总而言之,二战后的几十年来国际法的权威一直受到了强权政治的破坏,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因素。但我们看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维护国际和平和稳定、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威严是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主权国家及其人民所坚持和向往的。以美国为首的霸权国家妄图以强权代替平权,以非法使用武力代替集体安全保障在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走向衰亡是其必然结果。强权必然受到日益发展的国际均势制约,当代国际法的原则制度将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人类普遍持久的和平一定会到来!

  参考书目:

  1、《“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 理查德•N•哈斯著 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

  2、《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 吉姆•赫尔姆斯著 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

  3、《论禁止使用武力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项法理分析》 黄瑶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主权、人权、国际组织》 李先波等著 法律出版社 2005版

  5、《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三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版

国际贸易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58559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国际贸易律师团,我在国际贸易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