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事业单位改革都关系到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益问题

2022-05-23 11: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保险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保险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按照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界定,我国的事业单位大约相当于三个部门分类中的第三部门或非赢利性机构。与政府的管制功能和企业的生产功能不同,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

  按照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界定,我国的事业单位大约相当于三个部门分类中的“第三部门”或“非赢利性机构”。与政府的管制功能和企业的生产功能不同,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按照政府“公共政策”,为社会和公民具体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载体。

  在我国,事业单位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基本的如学校、医疗机构、研究实验机构、各种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公共设施乃至殡葬机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社会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让人民群众满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议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政事分开”以来,事业单位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推进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的改革精神进行了聘任制、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尝试。据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8年,我国中央及省级事业单位改革文件达400多个。可见,事业单位改革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2002年起,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开始在全国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提速。资料显示,全国实行聘任制的事业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已从2004年的36%,上升到2009年的80%,签订合同的事业单位人员总数已有1700万人,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6%。

  2006年1月1日,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要求,公开招聘在全国推行。目前,公开招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全国22个省80%的事业单位人员通过公开招聘,2010年全国全面建立了事业单位聘任制度。现在,中央和省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达到100%,事业单位进人环节逐步得到规范。

  在规范进人环节的同时,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进展,根据2006年~2007年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意见,到2010年,国务院系统完成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事业单位达77%,中央党群系统达52%,有25个省区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2008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事业单位医疗改革之后,我国改革进程中最重要的改革,也是难度最大的改革,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们知道,我国事业单位的3000多万员工中,高职高管人员占到75%,专业人才占60%,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人才库”,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从战略高度来研究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而不是仅仅从技术角度来思考。

  虽然事业单位分类制度改革、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制度改革等这些技术性较强的改革,也是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但笔者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难点是岗位设置、薪酬或绩效工资制度、福利制度、养老制度等工作动力机制方面的改革。因为这些改革都关系到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益问题,关系到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问题。

  参照国外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退休待遇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情况,公共服务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相同的等级上其薪资、福利及养老保险大体持平,不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行政管理类、执法类和技术类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待遇差别不大。这是由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所决定的,改革的思路和基本设计必须符合“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待遇基本公平”的原则。如果差别过大,就可能挫伤一些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降低政府的服务效率。

  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从基本价值的角度看,就是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去官僚化”改革,是对员工建立有效组织激励的改革,从而使事业单位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载体。

保险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1317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保险法律师团,我在保险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