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国面临的巨灾风险以及应对

2022-05-23 11: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保险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保险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巨变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大地震与地震海啸、特大洪水、特大风暴

  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巨变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大地震与地震海啸、特大洪水、特大风暴潮。巨灾的基本特点是:灾害活动规模或强度巨大,受灾面积达一个省或几个、十几个省(区、市),受灾人口达几千万以上,死亡数千人或上万人,几百万或上千万人无家可归,大量房屋和工程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以上。

  世界和中国的巨灾风险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次典型的巨灾事件。实际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巨灾是在频繁发生的。世界范围内的巨灾主要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诸国。近百年来部分巨灾事件包括: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死亡6万多人;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8.2级地震,死亡142807人;1939年1月24日智利南部边境7.8级地震,死亡2.8万人; 1970年5月31日秘鲁钦博特7.8级地震,死亡66794人;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西南太平洋海底8.1级地震,死亡3.5万人; 1990年6月21日伊朗西北部里海沿岸7.3级地震,死亡5万人;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死亡20多万人。

  此外,1927年4月美国密西西比河特大洪水,6.7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淹,2000多人死亡,60多万人丧失家园;1937年印度加尔各答暴雨洪水,死亡30万人; 1943~1944年孟加拉国暴雨洪水,死亡100多万人; 1970年11月12日原东巴基斯坦台风风暴潮,30万人死亡;1971年越南暴雨洪水死亡10万人;1991年4月29日孟加拉台风,113.8万人死亡……

  中国是世界上巨灾特别严重的国家。据历史灾情统计资料,自20世纪以来的100余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大约造成1250万人死亡(其中直接死亡约400万人,灾后饥荒、瘟疫等间接死亡约850万人),其中大约2/3即830万人死于巨灾事件,而且许多巨灾事件的伤害很大。例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死亡20万人;1938年6月黄河花园口因人为轰炸决口,黄河泛滥9年之久,因水淹、饥荒等死亡89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但巨灾事件仍不断发生。据统计,1950到2008年,共发生巨灾事件13次,平均4到5年发生一次,巨灾事件共造成直接死亡45万人。巨灾事件发生次数约占同期世界的1/3,造成的人口死亡数量约占世界40%。典型巨灾事件包括: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台7.2级地震、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7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6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1954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特大洪水,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1975年淮河上游特大洪水,1991年长江、淮河特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珠江特大洪水;1994年9417号台风风暴潮、1997年9711号台风风暴潮等。[page]

  中国面临巨灾风险的三个原因

  今后,中国仍面临严重的巨灾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地处全球二大灾害带。受全球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全球形成了两个巨大的自然灾害带: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20°N~40°N)灾害带。中国地域辽阔,西倚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东临世界最广阔的太平洋,大部分国土处于这两个灾害带。自然背景之一是,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差异性构造运动强烈,在中国大陆形成20多个地震带;而且大部分地震带地形起伏剧烈,山体和岩土结构不稳,地震活动极易引起大规模岩崩、滑坡,并常形成堰塞湖,大大加剧地震破坏损失。自然背景之二是,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条件影响,中国大陆气候变化十分复杂,特别是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每年夏季自南而北常出现暴雨,引发严重洪水。自然背景之三是,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靠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风暴区,极易发生严重台风、暴雨和风暴潮。

  在上述背景下,全国有32%的陆地、大约70%的人口处于Ⅶ度以上地震烈度区;全国669个城市中,受地震、洪水、台风与风暴潮严重威胁的城市分别有62个、265个、167个、65个。

  第二,当前处于多种自然灾害多发期。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和太阳活动等影响,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地壳构造运动及气候发生复杂的不规则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多种自然灾害也呈现强弱交替规律。据历史灾情统计,在较长时间尺度上,中国有史以来已出现5个灾害多发期:夏禹灾害多发期、西汉灾害多发期、明末清初灾害多发期、清末-民国灾害多发期以及当前的灾害多发期。总结近500年来的地震活动规律,在百年尺度上,有两个活跃期:第一活跃期为1480~1730年,历时250年,第二活跃期从1880年至今尚未结束,今后一段时期仍属于第二活跃期;  在十年尺度上,每个活跃期中又有次一级活跃幕,当前已进入最新活跃幕。此外,伴随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和极端天气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增加,暴雨洪水等灾害日益严重。

  第三,中国抗御巨灾能力还不够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巨灾产生双重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伴随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抗灾救灾效能显著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口伤亡,加速了灾后重建。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是明显例证――正是凭借几十年经济发展成果,依靠有力的政府组织、强大的社会功能和现代工程技术,实施了有效救援及次生灾害防治,避免了堰塞湖溃决和灾后瘟疫,因此不仅减少十万甚至几十万人死亡,而且上千万灾民得到安置,避免了饥荒。[page]

  从负面看,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大了巨灾发生几率和灾后重建难度――其一,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工程设施越来越密集,因此,受灾人口和受灾财产遭受破坏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巨灾发生几率增加;其二,现代产业链越来越长、相互关联越来越紧密,因此一旦经济活动中的某一环节被灾害破坏,将造成严重的间接损失,甚至危害整个经济社会。

  此外,近年来中国防灾减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一,减灾投入不足,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增长速度大大低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因此,不少城市或地区的防洪标准、许多工程设施的抗震标准尚不能满足需要;其二,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灾害监测、预测、预报水平以及工程设施的抗灾技术不高;其三,城镇规划和工程选址的前期工作不充分,致使不少城镇和工程设施建在灾害高危险区,而且常常没进行有效设防。

  六方面应对巨灾风险

  据初步研究,中国巨灾风险为大地震、特大暴雨洪水、特大台风风暴潮,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城镇密集的中国东部沿海和中部的部分地区;未来以下列12个地区尤为突出: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洪水巨灾风险区;辽河下游洪水、地震巨灾风险区;京津唐地震巨灾风险区;黄河下游洪水巨灾风险区;江淮下游和杭嘉湖洪水、台风风暴潮、地震巨灾风险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洪水巨灾风险区;闽南地震、台风风暴潮巨灾风险区;台湾地震、台风风暴潮巨灾风险区;珠江三角洲洪水、台风风暴潮、地震巨灾风险区;渭河平原地震巨灾风险区;四川盆地及周边洪水、地震巨灾风险区;滇中地震巨灾风险区。

  当前,中国已基本具备抗御一般性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抗御巨灾是今后防灾减灾重点。面对这一艰巨任务,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迅速提升科学技术支持能力,不断加强社会基础保障。

  主要对策和措施包括:第一,提高对巨灾风险的认识,把防范巨灾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减灾力度,全面提高抗御巨灾的能力;第二,加大科技投入,整合地震、地质、水利、海洋等各方面力量,打破部门分割,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探索巨灾形成机理,研究巨灾分布规律与发生条件,提高巨灾监测、预测、预报水平;第三,研究自然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开展全国巨灾风险调查,进行大比例尺风险评估;第四,建立并不断完善巨灾预警、防御体系;第五,加强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减灾意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第六,加强国际交流,广泛吸收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家抗御巨灾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page]

保险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05957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保险法律师团,我在保险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