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投资者对融资的态度

2015-09-03 18:0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公司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公司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理论上,就单个公司而言,是否融资、怎么融资、融多少资等问题,上市公司在决定融资方案之前已经有过成熟考虑。公司抛出方案的过程,就是与投资者较量的过程。

  融资一直是投资者最忌讳的话题。市场普遍认为,是源源不断的新股与上市公司的巨额融资令低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融资持十分强烈的反感与抵制态度。媒体上也不时有暂停新股IPO与遏制上市公司融资的呼吁。在本文中将为您介绍投资者对公司融资的态度问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股票市场是投融资市场,新股IPO与老公司融资是股票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因此,上市公司在市场融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什么投资者对此特别反感呢?对此,人们给出了一些理由:

  1、就单个公司而言,投资者担心融资使用效率低,以致公司股本扩大而相应的利润增长没有保障,结果会摊薄股票的含金量。

  2、就整体而言,过多公司的融资需求会形成“虹吸效应”,分流市场资金,令二级市场萎靡不振。上述说法有道理吗?是投资者反感融资的真正原因吗?

  理论上,就单个公司而言,是否融资、怎么融资、融多少资等问题,上市公司在决定融资方案之前已经有过成熟考虑。公司抛出方案的过程,就是与投资者较量的过程。如果最终投资者认购不够以致融资失败,或者最终只得由承销商包销,都说明公司融资方案是存在问题的。但是,20多年来,融资失败的事例并不多见。即使搭上由承销商包销的部分,被投资者拒绝的融资案例也是屈指可数的。也就是说,整体上看,20多年来,市场上市公司在融资问题上还是比较谨慎的,融资行为是经济理性的,没有泛滥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至于整体而言的融资潮的影响,上面给出的解释更不靠谱。表面上,融资多了,股民手中可以支配的资金会减少,以致他们想买股票而支付力不足。但是,这仅仅是资金平衡态在瞬间被打破的情景,不是市场资金流动的内在规律主导的结果,更不是常态。一方面,资金总是处在流动状态,供求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经常性的。投资者的资金总是在“资金-股票、股票-资金”之间不停转换:卖出股票,持有资金;或者买进股票,支出资金。如果上市公司融资方案有吸引力,即使手里没有资金,投资者也会借钱以筹措所需资金。相反,如果融资方案缺乏魅力,即使有闲钱,投资者也不会认购。投资者对待IPO也是如此。因此,融资分流资金的说法并没有科学客观的微观基础。

  我们注意到,当处牛市,或者当二级市场畅旺的时候,投资者不会顾忌公司融资。无论配股,还是增发,筹码都会被一抢而空。投资者的反感情绪往往出现在市道不振的时候,尤其是在跌跌不休的熊市中。这种反差正好说明投资者在意的不是融资本身,而是不同时期的融资。不是融资回报等长期因素影响投资者的选择,而是短期风险决定投资者的取舍。其实,从长期回报角度看,A股的投资收益率不高:一方面,平时的股息率低;另一方面,股价增值幅度小。而熊市融资的平均价格较牛市低一大截。如果投资者在意长期回报和融资本身的经济效果,那么按平均回报水平计算,熊市中的融资回报率低过牛市回报率的可能性非常小。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计较融资得失的话,牛市中的抢筹行为同样是不理性的,而且往往比熊市中的拒绝与反感更不理性。

  这就是说,整体而言,熊市中的大面积融资遭遇投资者反感与抵触,其微观基础不在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与融资回报,而是其他别的东西。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反感与抵触往往与对监管层的责难联系在一起。投资者普遍认为,当市场不好时,监管层应该体恤投资者,对融资持严格管控态度。所以说,投资者普遍反感融资,不过是熊市中的悲观情绪的宣泄,而不是基于融资效果的算计,更不是从长期回报角度做出的理性回应。

  当然,这并不是替上市公司推卸责任。国内上市公司在回报投资者、重视投资者利益方面确实做得很不够。但是,在这方面,作为公司融资的对家,投资者本身行为的理性显得十分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买家可以随便被糊弄,卖家就会偷工减料以提高利润率。相反,如果买家十分理智精明,卖家也会循规蹈矩。因此,有什么样的买家,就有什么样的市场。牛市中,投资者对融资如饥似渴;熊市下,投资者对融资一概排斥,这样没有分寸的行为所显示出的信号是紊乱的,丧失了指引,制约上市公司的正常功能。长期这样下去,最终损害的是投资者自己的利益。

公司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6329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公司法律师团,我在公司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