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期房签购合同的注意事项

2019-03-18 11:39
找法网官方整理
房产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房产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当房屋处于建设中而消费者想购房的情况下,很多消费者就会与开发商签订一份期房合同,期房合同也就是预售合同,但实践中很多人对于期房签购合同并不了解,若能提前了解一些注意事项的话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期房签购合同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呢?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一、期房签购合同的注意事项?

  1、首先看开发商“五证”是否齐全,“五证”即有房地产开发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工程开发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与商品房销(预)售许可证。

  2、签约时一定要注意房屋质量问题,购房者在签约时,应当认真阅读《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两书内容,并将质保书作为该合同的附件。

期房签购合同的注意事项

  3、签订购房合同。在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之前应该仔细调查了解开发商的基本情况。包括开发商的信誉、经济实力、资信状况及历年在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业绩,并要求开发商出示有关开发建设和销售的证件,如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及“五证”等。

  4、预售登记。买卖双方只有办理完预售登记后,契约方能具备法律效力。买卖双方应在契约签订后30日内,到所属房屋土地管理局市场处办理。同时交纳印花税。在此期间,买方如转让其所购房产,买方与受让人应在契约上做背书,在背书签字之日起十五日内,双方持有关证件到市场处办理转让登记,在转让登记申请表上签字,市场处在办理转让登记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卖方。

  5、在接到新房后,应查看房屋基本设施是否齐全,水、电、气是否通畅,开发商在购房时答应的条件有没有做到,还有小区的物业是否得力,监管到位,以及现在买房者很看重的停车位问题。都应该得到一个妥善的处理。

  二、期房抵押登记如何操作

  (一)办理商品房预售登记

  开发商按规定必须到市房管局市场监察科办理商品房预售登记,领取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证上登记的楼房坐落号应为局产权产籍科现场测绘并统一编制的楼房确权号。

  (二)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

  期房买卖双方签约时,应使用市房管局统一印制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并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由预售方持预售合同到市房管局市场监察科申请登记,经审查加盖登记专章,准予登记后生效,副本一份由市房管局备案。

  (三)办理贷款抵押登记

  抵押当事人及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三方须持已生效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商品房预售合同原件、预付款凭证及其他证明、证件,到市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处抵押科办理抵押登记备案手续,经审查核准后,颁发《期房抵押登记备案证明书》给贷款银行。凡已办理抵押登记备案而贷款抵押关系未终止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应在房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到市房管局产权产籍科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书,并通知贷款银行、抵押人。

  (四)提交证件:

  1.申请2 .预购(售)合同(预售合同已登记备案的全套)3 .贷款合同4 .抵押合同5 .开发商同意抵押证明6 .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复印件7 .登记机关认为必要的其它文件及资料

  (五)办案时限:

  符合规定条件、证件、资料齐全的,自收件之日起2 个工作日办理完毕

  (六)收费标准:

  按产权登记费60% 收取

  三、买期房的好处

   (1)先期预购,户型、位置利于选择。 

  由于订的是未竣工的房屋,销售工作刚刚开始,开发项目的所有房型都有,朝向好的户型也在其中,购房者有了比较大的选择余地。

   (2)价格能给予较大的优惠,一般为5%~10%,甚至更多。 

  开发商开发一个楼盘一般需要1年~2年的时间,甚至更长。为了及时收回现金,对购买期房持极大的欢迎态度。

   (3)付款轻松,随施工进度付款,一般分为三次。 

  首次付款时间为取得预售证时,一般仅付1万元~2万元的定金和总房款10%左右的首期房款;第二次付款时间是工程进行到一半时,付款额约为总房款的60%;第三次付款时间为房屋已经交工或即将投入使用时,购房者将余下的款项付完,同时开发商将房屋交付给购房者,也可选择按揭付款。如果是一次性交付全款,可获得更大的优惠。

  (4)工程质量随时可见,便于监督和提出意见。

  从付完定金的那一刻起,购房者就可随时去观看工程进度,对于房屋结构、墙体构造、水暖电等设备管路、管线、接口这些建好以后不易观察的部分,这时都可一览无余。

  综上所述,期房签购合同应当注意预售证件、房屋细节、约定的房屋交付时间、违约责任及合同备案等事项;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期房签购合同的注意事项”全文。如果您还有关于房地产相关的疑问,欢迎您到找法网咨询专业律师。

房产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5887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房产纠纷律师团,我在房产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