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妨害清算罪主体认定标准是什么

2018-08-24 17:4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妨害清算罪是指公司、企业进行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或者在未清偿债务前擅自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公司、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债权人或其他人的合法权益。那么,妨害清算罪的犯罪主体有哪些?妨害清算罪主体认定标准是什么?找法网小编为您解答。

  公司、企业清算是公司、企业解散或者结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清算的目的,是了结、清理公司、企业的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在能够清偿公司、企业债务的情况下,分配公司、企业的所有财产。以下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此罪犯罪主体的认定标准:

妨害清算罪主体认定标准是什么

  一、妨害清算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进行清算的公司、企业。由于公司、企业已依法解散、被责令关闭或者被宣告破产,已经停止对外进行经营活动,公司、企业原来的代表人已不能进行有法律意义的活动,而应由清算组代表公司、企业清理财产、处理清算有关的公司、企业未了结的业务、清缴所欠税款、清理债权债务、处理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代表公司、企业参与民事诉讼活动,所以,构成本罪的犯罪行为实际上是由清算组代表公司、企业所实施的,承担刑事责任的也就是清算组成员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关于清算组的组成,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组成清算组;由于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而解散以及股东会议决议解散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大会确定其人选,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公司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而解散的,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根据民事诉讼法和企业破产法(试行)之规定,企业破产清算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

  二、妨害清算罪主体认定的几个问题

  妨害清算罪是一种新型、复杂的经济犯罪,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犯罪主体认定上存在较大分歧,有必要进行厘清。

  有一种观点认为,妨害清算罪的主体不仅包括清算组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还应包括被清算的债务人的原法定代表人和其他人员,甚至包括其他非公司、企业的第三人;不仅包括清算时的公司、企业人员,而且还应包括清算前的有关管理人员。理由是:由于清算活动与公司、企业及其成员、股东、债权人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故本罪的行为实施者往往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尤其是企业宣布破产后与清算组成立之前的这一段期间,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的妨害清算的行为多发,他们不仅仅包括清算组成员,有时还包括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部分债权人以及其他第三人等;此外任意第三人如与公司、企业原法定代表人、清算组成员共同以逃避公司、企业债务为目的,实施了妨害清算行为,根据刑法共同犯罪的理论,也应成为本罪的处罚对象。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的误区在于通过本罪制造一个小口袋,企图将凡是在清算前、清算中侵犯了公司、企业的清算制度和债权人或其他人的利益,且造成一定后果的一切妨害清算行为,均应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身份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是明显违背我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规定,也没有考虑到刑法中存在的法条竞合、牵连犯等情况。妨害清算罪的犯罪主体应当仅限于清算期间能代表公司、企业进行管理或者参与管理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一、身份与职责之外的人员不能构成妨害清算罪主体。我国对妨害清算罪在立法上坚定地采取法人主义,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中十分明确规定妨害清算罪的主体为公司与企业。妨害清算罪应为单位犯罪,其犯罪主体只限于正在清算的公司、企业,不包括自然人,但考虑到若对这种犯罪也像对通常的单位犯罪一样采用“双罚制”,对公司、企业处以罚金刑,则会进一步增加该单位的负债,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刑法规定对这种犯罪之刑事责任采用“代罚制”,即不对公司、企业进行处罚,而是直接、单独地处罚公司、企业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如果公司、企业之外的人不代表被清算的公司、企业进行的妨害清算的行为,不是公司、企业意志的表示,虽然照样侵犯了本罪所保护的客体,但都不应在本罪处罚的范围之内,不能构成本罪。所以,本罪的主体只限定于在能代表公司、企业的行使管理或者在公司、企业从业的人员,主体是有身份与职责的限制,实践中应包含清算组的成员、公司与企业的原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管理人员,不包含无身份无职责的人员。

  二、清算前的行为不能纳入妨害清算罪的范围。刑法条文明确规定,只有在清算时,公司、企业进行隐匿、分配财产等妨害清算的行为,才能构成本罪,因此清算前的妨害行为不应纳入本罪的范围。实践中,在破产宣告之后和清算组成立之前,往往会出现公司、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承包人等实施隐匿、转移、分配财产或者做假账等行为,甚至在破产宣告之前就有预谋地进行此类行为。这类预先妨害清算的行为,根据法条的规定因不符合本罪的客观要件,均不能纳入本罪处罚的范围。所以妨害清算罪的主体只能是存在于公司、企业清算期间的能代表或者管理公司、企业的人员。

  三、对于实践中出现的公司、企业外的人员实行妨害清算行为和清算前公司、企业为逃债隐匿、分配财产等预先妨害清算的行为,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应当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处理。首先,对于单独实行妨害清算行为的公司、企业外人员,并非代表公司、企业的行为,不应认定为妨害清算罪,如债权人以哄抢的方式分配公司与企业财产,只能根据其单独的犯罪构成要件来依法处理。其次,对于帮助实行妨害清算行为的公司、企业外人员,不能简单地根据刑法共同犯罪的理论,直接就将其列为本罪的处罚对象,实践中会存在共同犯罪与法条竞合、牵连犯等不同的情况,应当根据其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及刑法其他法条的规定,是按照身份犯的共犯理论来处理还是法条竞合择一重罪来处理,还是单独构成其他犯罪,或者不构成犯罪,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能一概而论。第三,如果是公司与企业的原法定代表人、股东和其他管理人员进行的预先妨害清算的行为,属于隐匿、转移、分配财产归己或者借此自己从中直接受益的,如减少个人债务的,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或者侵占罪或者抽逃注册资本罪等。其他符合妨害清算的客观行为,如果真应以刑罚进行处罚的,应通过修订立法来解决,而不能通过学理上的扩大解释来任意扩大犯罪主体,将其全部纳入本罪中,否则必将违背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正基于此,1999年刑法修正案与2006年的刑法修正案(六)就先后增加了“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虚假破产罪”,也解决了对清算前的预先妨害清算行为、清算时其他人员实行的部分妨害清算行为进行追责的问题。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妨害清算罪主体认定标准是什么的内容,供大家参考。综上,构成本罪的犯罪行为实际上是由清算组代表公司、企业所实施的,承担刑事责任的也就是清算组成员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1200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