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关系

2017-03-06 10:5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两大犯罪类型,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利于司法机关正确定罪量刑,惩治犯罪。那么,你知道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关系是什么吗?

  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过失犯罪

  《刑法》第15条第一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刑法将过失犯罪明确的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分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定性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

  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

  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b. 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

  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

  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c.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二、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的转化

  在过失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行为人主观罪过的变化,过失行为有可能向故意犯罪转化。认定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转化的理论依据是:发生在前的过失行为属于先行行为,由于该先行行为是行为人所实施的,因此行为人就有义务避免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行为人在有条件履行该义务的条件下不履行,说明其主观上具有放任这种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的故意,如果其放任的危害结果实际发生了,从主客观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特征,因此。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犯罪。

  正确认定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的转化,应当注意把握的根本依据是看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或具备避免更严重结果发生的客观条件。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据过失行为发生现场的环境、设备、距离医院的远近等因素综合判断,确实不具备避免严重危害结果发生的条件的,应当认定为过失犯罪。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78022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